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国产成人精品三区-国产成人精品实拍在线-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国产成人精品视频2021

  • 法律圖書館

  • 新法規速遞

  • 關于印發《“銘記抗戰歷史 傳承抗戰精神”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的通知

    1. 【頒布時間】2025-9-1
    2. 【標題】關于印發《“銘記抗戰歷史 傳承抗戰精神”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的通知
    3. 【發文號】
    4. 【失效時間】
    5. 【頒布單位】最高人民檢察院
    6. 【法規來源】https://www.spp.gov.cn/xwfbh/wsfbt/202509/t20250901_705258.shtml

    7. 【法規全文】

     

    關于印發《“銘記抗戰歷史 傳承抗戰精神”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的通知

    關于印發《“銘記抗戰歷史 傳承抗戰精神”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的通知

    最高人民檢察院


    關于印發《“銘記抗戰歷史 傳承抗戰精神”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的通知


    關于印發《“銘記抗戰歷史 傳承抗戰精神”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解放軍軍事檢察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民檢察院:

    為深入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和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推動全社會銘記抗戰歷史、傳承抗戰精神,最高人民檢察院選編了“陜西省綏德縣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紅軍東征指揮所舊址行政公益訴訟案”等11件“銘記抗戰歷史 傳承抗戰精神”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現印發你們,供參考借鑒。

    最高人民檢察院

    2025年9月1日

    “銘記抗戰歷史 傳承抗戰精神”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1.陜西省綏德縣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紅軍東征指揮所舊址行政公益訴訟案

    2.江蘇省寶應縣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新四軍蘇中抗戰文物行政公益訴訟案

    3.山東省莒南縣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甲子山戰地醫院舊址行政公益訴訟案

    4.山西省神池縣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八路軍一二〇師指揮部舊址行政公益訴訟案

    5.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王山寨抗日遺址行政公益訴訟案

    6.河北省深州市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北杜莊村85名烈士紀念設施行政公益訴訟案

    7.吉林省龍井市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東北抗聯烈士紀念設施行政公益訴訟案

    8.湖南省衡陽市雁峰區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衡陽抗戰絕壁遺址五桂嶺行政公益訴訟案

    9.貴州省晴隆縣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國家級抗戰遺址“二十四道拐”公路行政公益訴訟案

    10.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檢察院、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軍事檢察院督促保護“一·二八”淞滬抗戰遺跡行政公益訴訟案

    11.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東極島營救抗戰文化資源行政公益訴訟案

    案例1:陜西省綏德縣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紅軍東征指揮所舊址行政公益訴訟案

    【關鍵詞】

    行政公益訴訟  抗戰紅色資源  文物所有權屬  協同保護

    【要旨】

    針對抗戰舊址保護管理不善、面臨滅失風險等公益損害問題,檢察機關通過制發檢察建議、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等方式持續跟進監督,以“訴”的剛性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全面履行監督管理職責,共同保護好紅色印記、傳承紅色基因。

    【基本案情】

    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方針,隨后紅軍決定東渡黃河,發起東征戰役。1936年,東征軍被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彭德懷、聶榮臻等率領的紅一軍團在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溝口村打響了東征的第一槍,溝口村成為紅軍東征的橋頭堡。紅軍東征指揮所舊址于2020年入選陜西省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為一般不可移動文物。舊址中的部分革命先輩舊居無人管理,也未采取任何保護措施,自然損毀十分嚴重,個別舊居存在垮塌風險。

    【檢察機關履職情況】

    2023年3月,綏德縣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綏德縣院)在開展“尋訪革命舊址 保護革命文物 傳承革命精神”專項活動中發現本案線索,于同年3月29日立案,通過現場勘查、走訪群眾、調閱資料等方式,查明綏德縣紅軍東征指揮所舊址現存周恩來舊居、彭德懷舊居等舊址共4座院落。除周恩來舊居外,其余3座院落均未采取任何保護措施,院內雜草叢生、墻體風化嚴重,其中1孔窯洞垮塌,4孔窯洞存在嚴重垮塌風險,13孔窯洞破敗不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陜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條例》相關規定,綏德縣文化和旅游文物廣電局(以下簡稱縣文旅局)負有監督管理職責。2023年3月31日,綏德縣院向縣文旅局制發檢察建議,督促其加強舊址管理,制定保護措施,依法修繕舊居。縣文旅局回復稱該舊址屬私有產權,且無專項資金,故無法實施修繕。隨后,綏德縣院協助縣文旅局尋找產權人,通過積極溝通協調,產權人同意配合開展修繕工作。同年5月至8月期間,綏德縣院多次跟進監督發現,舊址修繕工作仍無實質性進展。

    2023年8月1日,綏德縣院依法向綏德縣人民法院(以下簡稱縣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請求判令縣文旅局依法全面履行對紅軍東征指揮所舊址的監管職責。同年12月4日,縣法院開庭審理本案,認為縣文旅局僅對舊址院內的雜草進行了鏟除,未開展實質性修繕工作,致使社會公共利益持續受損,遂于同年12月8日判決縣文旅局繼續履行職責,對紅軍東征指揮所相關舊居制定保護措施,全面修繕,加強管理。

    判決生效后,縣文旅局牽頭成立工作專班,與相關部門積極協同,指導棗林坪鎮人民政府具體實施修復修繕工作。該鎮政府將舊址修繕工作納入溝口村紅色美麗村莊建設項目,于2024年3月申請專項資金315萬元,對舊址內垮塌的1孔窯洞進行修復,對其余17孔破損窯洞進行墻體加固和系統修繕。同年9月底,修復修繕工作完成后,縣文旅局對紅軍東征指揮所舊址進行了全面布展,以紅色資源的活化利用推動美麗鄉村建設。2025年1月26日,綏德縣棗林坪鎮溝口村入選陜西省第七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2025年6月,綏德縣院與縣文旅局、住建局會簽《關于在檢察公益訴訟中加強協作配合依法做好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推動形成“檢察+行政”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合力。目前,紅軍東征指揮所舊址不僅成為綏德紅色旅游景點,還作為沿黃公路沿線的重要紅色研學景點,每年約6000名游客前來參觀,舊址已舉辦教育活動十余次。

    【典型意義】

    綏德縣紅軍東征指揮所舊址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主動向華北抗日前線進軍的決心,是抗日精神中“民族覺醒、團結御侮”的歷史腳注。對無專項修繕資金、屬私有產權的抗戰舊址,在行政機關僅進行表面整改,未開展實質性修繕的情形下,檢察機關應持續跟進監督,及時提起訴訟,督促其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全面保護抗戰文物。該案對全國其他地區辦理此類案件具有借鑒意義。辦案中,檢察機關加強行政執法司法協作,凝聚各方保護合力,為賡續紅色血脈、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注入了法治動力。

    案例2:江蘇省寶應縣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新四軍蘇中抗戰文物行政公益訴訟案

    【關鍵詞】

    行政公益訴訟  檢察建議  抗戰紅色資源  文物分類保護  傳承利用

    【要旨】

    針對不可移動抗戰紅色資源受損、可移動抗戰紅色資源不具備保管條件等不同損害情形,以及紅色資源所有權人、使用權人分離等問題,檢察機關可以通過磋商、檢察建議等方式督促行政機關進行分類保護修繕,推動形成實際使用人負責保護為主、其他各方協助為輔的保護利用格局。

    【基本案情】

    寶應縣曾作為江蘇省長江以北區域內新四軍抗日軍事和政治中心,是新四軍及蘇中區黨委等20多個黨政軍機構駐地,境內紅色資源豐富。寶應縣革命烈士紀念館為省重點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館藏大量抗日戰爭時期可移動紅色文物,但未建立可移動紅色文物等紅色資源名錄檔案及缺乏專業化存儲、保養條件;蘇中區黨委駐地舊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未有效開發利用;蘇中公學紀念碑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主體及附屬建筑破損等。

    【檢察機關履職情況】

    2024年3月,寶應縣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寶應縣院)在履職中發現本案線索,于2024年4月2日立案調查。查明以下問題:一是蘇中區黨委駐地舊址院內雜草叢生,無任何文字、物品等記錄檔案,無法有效展示歷史信息;二是蘇中公學紀念碑外墻磚瓦碎裂,附碑文字腐蝕模糊,周邊環境雜亂;三是寶應縣革命烈士紀念館內100余件抗戰時期可移動紅色資源,包含已定級紅色文物58件,該館未對館藏品建檔且缺乏專業化存儲條件,導致反映抗戰史實的珍貴紅色資源存在損害滅失風險。

    2024年4月15日,寶應縣院牽頭寶應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以下簡稱縣文旅局)、寶應縣退役軍人事務局(以下簡稱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等召開磋商會,形成應加強本地區新四軍蘇中抗戰文物保護和利用的一致意見,與會文物專家提出不可移動紅色文物和可移動紅色文物可行性分類保護方案,但縣文旅局和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均提出全面有效整改難度較大,且寶應縣革命烈士紀念館內可移動紅色資源權屬多樣,所有權人、使用權人分離,保護責任難以劃分,需要檢察機關跟進指導、幫助。2024年4月24日,寶應縣院向縣文旅局和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分別制發檢察建議,建議縣文旅局履行文物保護監督管理職責,指導屬地政府對蘇中公學紀念碑進行修繕,并對蘇中區黨委駐地舊址進行布展開放,做好傳承利用;建議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對寶應縣革命烈士紀念館內文物建立名錄、檔案及開展文物修復等預防性保護措施,升級布展設備。

    在行政機關整改期間,縣文旅局爭取到修繕資金,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與博物館形成館藏紅色文物保護方案,多方共同明確縣退役軍人事務局作為實際使用人承擔主要保護職責。寶應縣院經過持續跟進監督,縣文旅局對蘇中公學紀念碑已全部改造完成;對蘇中區黨委駐地舊址爭取國家專項資金130余萬元,完成布展等工作,并納入本地紅色旅游專線景點,免費對外開放,同時作為村黨支部黨建教育、周邊百姓舞臺等學習娛樂活動場所;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對館藏100余件可移動紅色資源建立名錄及檔案,對損壞的文物進行修復并制定文物保養計劃,對58件紅色文物制作電子檔案進行展覽。同時,該局投資290余萬元對紀念館本體進行修繕,并按預防性保護要求對展柜設備進行升級改造。

    在推動縣域紅色資源保護的同時,寶應縣院協同縣文旅局、教育局、檔案館、博物館、黨史館等多家單位,建立新四軍抗戰文物保護和傳承利用長效協作機制。縣教育局將縣域革命歷史、紅色文化納入全縣60所中小學思政教育課程,縣文旅局結合鄉村振興工作,打造荷蕩古鎮紅色之旅、紅色追尋之旅等2條紅色旅游專線,目前累計參觀人數超5萬人次。

    【典型意義】

    抗戰文物是抗日戰爭歷史的重要見證,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和深遠的現實意義。針對不可移動和可移動抗戰文物損害情形,檢察機關區分類型、按照最有利于保護原則等,督促行政機關分類修繕、系統保護。在深化公益訴訟履職的同時,檢察機關會同相關部門推動將地方革命歷史、紅色文化納入中小學思想政治課程、紅色旅游專線,實現精神傳承與服務民生雙向賦能。

    案例3:山東省莒南縣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甲子山戰地醫院舊址行政公益訴訟案

    【關鍵詞】

    行政公益訴訟  抗戰紅色資源  戰地醫院保護利用  文物使用人責任

    【要旨】

    針對革命文物因監管保護不力導致損毀滅失風險等問題,檢察機關通過審前程序與提起訴訟有效銜接,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全面履職,有效保護文物安全,挖掘革命文物價值內涵,推動紅色資源有效保護傳承、合理利用。

    【基本案情】

    甲子山戰地醫院始建于1942年,是山東濱海抗日根據地的核心醫療樞紐,見證了八路軍在山東建立抗日根據地及開展敵后醫療救護的歷史進程,是羅榮桓率領的八路軍一一五師在山東抗日斗爭期間的重要醫療設施遺存。戰后中央撥專款對甲子山戰地醫院舊址進行修繕,并毗鄰修建甲子山醫院作為抗戰紀念性醫院,運營至今。2022年,甲子山戰地醫院舊址被核定為山東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因管護不力,舊址房屋出現墻體裂縫等風險隱患,既損害文物整體風貌,又嚴重影響群眾就醫安全。

    【檢察機關履職情況】

    2023年12月,山東省莒南縣人民檢察院(下稱莒南縣院)在開展“弘揚沂蒙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公益訴訟行動中發現該線索,經立案調查查明:甲子山戰地醫院舊址屬國家所有,實際使用人為甲子山醫院,該院曾將舊址部分房屋用作預防接種門診,因存在安全隱患于2020年12月停用。經現場勘查,舊址11間房屋廊檐口處瓦口下滑約5 cm,南迎雨面瓦件酥散脫落達1/4.西南山墻垂脊出現裂縫,西南側墀頭歪閃約6 cm,面臨毀損風險。莒南縣文化和旅游局(以下簡稱縣文旅局)履行文物保護監管職責不力,致使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

    2024年1月9日,莒南縣院向縣文旅局制發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職,消除文物安全隱患。3月5日,縣文旅局回復稱已編制修繕計劃并于三月下旬啟動修繕工程。5月6日,辦案人員現場查看,舊址仍未進行修繕,社會公共利益仍處于受損狀態。

    2024年6月25日,莒南縣院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訴訟。9月26日,法院依法公開開庭審理該案。庭審中,縣文旅局認為其已按照上級要求上報舊址修繕項目計劃,已全面履職。莒南縣院認為,縣文旅局經檢察建議督促,仍未全面履行文物保護監管職責,既未督促使用人履行修繕義務,也未采取搶險加固措施,導致甲子山戰地醫院舊址自然損壞嚴重、人為損害風險加劇的情況未有效緩解或者消除。

    法院經審理認為,甲子山戰地醫院舊址作為有實際使用人的國有不可移動文物,其修繕資金來源包括使用單位出資修繕、爭取省市級文物保護資金修繕以及多方自籌等。縣文旅局在該舊址亟須修繕的情況下,將其文物保護職責范圍和方式限縮為根據上級通知要求申報項目工程計劃書,經檢察建議督促后,既未督促使用人落實保護措施,也未籌措資金進行實質性修復,屬于怠于履行文物保護職責。遂判決支持檢察機關的訴訟請求,責令縣文旅局在判決生效六個月內采取有效措施全面開展對甲子山戰地醫院舊址的修繕保護工作。

    判決生效后,縣文旅局籌措資金50余萬元開展修繕保護工作,風險隱患排除后舊址重新啟用。莒南縣院協同縣文旅局加強對革命文物系統性保護,深挖其精神內核與時代價值,打造甲子山戰地醫院舊址展館,推動納入沂蒙革命文化紅色旅游路線點。該展館已被命名為莒南縣退役軍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紅十字文化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紅色主題教育新平臺。

    【典型意義】

    當仍在使用中的抗戰文物出現毀損滅失風險時,文物保護部門依法應當履行文物保護監管職責,不僅包括每年例行申報、申請上級資金,還包括督促使用人落實保護措施、積極進行實質性保護等職責。檢察機關應厘清行政部門職責邊界,監督其全面履職,督促其采取切實措施制止公益損害。對于經檢察建議督促后仍未依法履行實質性保護職責的,檢察機關應當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督促其依法保護抗戰文物。

    案例4:山西省神池縣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八路軍一二〇師指揮部舊址行政公益訴訟案

    【關鍵詞】

    行政公益訴訟  檢察建議  抗戰紅色資源  產權變更  協同保護

    【要旨】

    針對私有產權抗戰文物因所有人不當修繕破壞歷史風貌、管理不善致使文物嚴重損毀等問題,檢察機關充分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在有效解決文物權屬的基礎上,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全面履職,及時有效保護抗戰文物,發揮其傳承革命精神的重要價值。

    【基本案情】

    1937年9月,八路軍一二〇師師長賀龍率主力數千人由陜西東渡黃河進入山西抗日前線,在神池縣設立指揮部。駐地期間,一二〇師組織武裝群眾開展游擊戰爭,有力配合了忻口和太原方向的戰斗,對日軍交通運輸造成沉重的打擊,收復了岢嵐、偏關、河曲、保德、神池、五寨、寧武等7座縣城,鞏固了晉西北抗日根據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地方政府將指揮部舊址房屋分給村民居住,幾經易主存續至今。2015年8月,該舊址被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因產權私有長期缺乏有效管理維護,指揮部舊址面臨損毀滅失風險。

    【檢察機關履職情況】

    山西省神池縣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神池縣院)在開展轄區內文物安全日常巡檢過程中發現該案線索。通過現場勘查、走訪行政機關和村民、查閱相關資料等方式,查明八路軍一二〇師指揮部舊址位于神池縣義井鎮義井村,占地面積約983m2.因院落排水不暢、部分院墻倒塌,住戶先后采取抬高房屋地面、修繕部分院墻等方式修整,并增設房屋吊頂、院內修建彩鋼牛棚,嚴重破壞文物歷史風貌。當前,舊址各房屋部分墻體出現裂縫,木料發生傾斜。義井鎮人民政府曾于2024年2月聘請第三方公司對該舊址建筑結構安全等級進行測評,結果均為C級、D級,但鑒于舊址房屋為私有產權,未能進行有效保護修繕。神池縣院分別于2024年3月22日、4月10日分別對縣文旅局(以下簡稱縣文旅局)、義井鎮人民政府(以下簡稱鎮政府)以行政公益訴訟立案。2024年3月26日、4月12日,神池縣院分別向縣文旅局、鎮政府制發行政公益訴訟檢察建議,督促各行政機關依法履行文物保護職責,采取有效措施修繕、保護指揮部舊址。

    收到檢察建議書后,縣文旅局、鎮政府等相關單位迅速組成工作專班,共同研商確定指揮部舊址產權變更、修繕保護方案等整改措施。經鎮政府多次與舊址現有住戶溝通協商,在妥善保障住戶權益的前提下,通過置換補貼方式依法取得房屋所有權。縣文旅局依法重新核定指揮部舊址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設立文物保護標識,確定文物保護直接責任人。根據專家對舊址勘查、設計意見,縣文旅局編制《八路軍一二〇師指揮部舊址保護修繕工程立項報告》,經報請忻州市行政審批服務管理局批復同意后,爭取了400余萬元修繕資金,依法履行招標程序后實施修繕工程。

    神池縣院持續跟進監督,2024年11月底,指揮部舊址修繕工程基本竣工,在保護原有房屋的基礎上增加主體結構支護,拆除戶主增設的全部現代設施設備;修繕加固全部院墻,改造地面排水設施,完成院內道路鋪墁;在指揮部舊址內合理劃分參謀處、政治部、供給部等多處場所;增設賀龍同志塑像。2025年1月,修繕工程全部完工并通過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驗收。

    【典型意義】

    抗戰紅色文物是黨帶領人民開展艱苦卓絕抗日戰爭的重要見證,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推進強國建設的鮮活載體。檢察機關針對私有權屬革命文物修繕難題,在依法保障群眾合法權益的基礎上,督促多個行政機關協同履職,通過系統修繕、整體保護方式,切實消除抗戰文物安全隱患,充分激活了抗戰文物愛國主義教育功能。

    案例5: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王山寨抗日遺址行政公益訴訟案

    【關鍵詞】

    行政公益訴訟  檢察建議  抗戰紅色資源  抗戰遺址及烈士紀念設施  協同保護

    【要旨】

    針對抗日遺址及紀念設施無人管護,損毀破壞嚴重,宣教功能弱化等問題,檢察機關推動文物主管部門及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協同履職,實現了抗日遺址及其范圍內烈士紀念設施的一體化保護。

    【基本案情】

    王山寨抗日戰斗是“洛陽保衛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洛陽市郊區志》記載,1944年6月日本侵略軍進犯王山寨,守寨軍民不畏強敵、英勇抗爭,死傷500余眾,給予日寇沉重打擊。1995年,洛陽市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在抗日遺址內立碑紀念,后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擴建為紀念碑亭,作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后因無人管護,現存遺址寨墻被人為侵占毀損,紀念碑遭涂鴉污損,部分碑文脫落,附屬紀念設施常年廢棄、墻體開裂,存在坍塌風險,已被迫關閉。

    【檢察機關履職情況】

    2025年4月,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洛龍區院)接到人大代表反映王山寨抗日遺址長期無人管理,面臨滅失風險的線索。洛龍區院經初步調查后于5月6日立案。通過實地調查、走訪年長村民、尋訪烈士遺屬、調閱抗日遺址記載文獻、組織座談會、查詢相關法律規定等方式,洛龍區院查明王山寨抗日遺址屬于不可移動文物,紀念碑亭位于其保護范圍內,區退役軍人事務局與區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以下簡稱區文旅局)對紀念碑亭的保護責任認識存在分歧,該紀念碑亭現由村民義務管理。

    為厘清職能分工,落實保護責任,洛龍區院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人民監督員參加紀念設施保護問題的公開聽證。聽證員一致認為,王山寨抗日遺址具有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紀念碑亭記載了抗日先烈的英勇事跡,區文旅局與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均具有保護責任,應當共同履職。2025年5月21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等規定,洛龍區院分別向區文旅局、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制發檢察建議,督促兩部門對王山寨抗日遺址及紀念碑亭分別進行革命文物和烈士紀念設施的申報認定工作,開展協同保護。

    收到檢察建議書后,兩部門對王山寨抗日遺址聯合開展修復保護工作。將抗戰遺址依法認定為革命文物,將紀念碑亭列入烈士紀念設施名錄,重新劃定保護范圍,明確保護單位,設立保護標識;對殘損嚴重的碑亭結構進行加固處理,清洗涂劃字跡、修復石碑基座;對附屬紀念設施進行翻新,在八路軍駐洛辦事處紀念館的指導下,重新設置布展規劃,現已完成三處陳展,后續工作有序開展中。

    洛龍區院持續跟進監督,目前王山寨抗日遺址碑亭周邊環境明顯改善。為進一步挖掘紅色資源,強化紀念設施長效保護,洛龍區院與區文旅局、區退役軍人事務局聯合會簽《關于加強英雄烈士和紅色文物保護行政管理與檢察監督協作配合的意見》,推動轄區城角村地下交通站等紅色資源全面系統保護。

    【典型意義】

    抗日遺址承載著軍民抗戰的記憶,是傳承偉大抗戰精神,賡續紅色血脈的重要載體。檢察機關聚焦紅色資源保護中多部門職權交叉,保護不力的問題,通過制發檢察建議,明確各方監督管理責任。推動行政機關將抗戰遺址及紀念碑亭分別列入革命文物和烈士紀念設施名錄,聯合文物主管部門和退役軍人事務部門會簽合作意見,實現對紅色資源的協同保護,使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的法治土壤中生生不息。

    案例6:河北省深州市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北杜莊村85名烈士紀念設施行政公益訴訟案

    【關鍵詞】

    行政公益訴訟  檢察建議  抗戰紅色資源  烈士紀念設施  就地保護

    【要旨】

    針對烈士埋葬墓區英烈紀念設施保護不力問題,檢察機關通過軍地協作協助退役軍人事務局制定科學修繕方案,推動烈士墓就地保護。引入全國人大代表參與評估監督,確保修繕工作既符合法規要求又延續人文情懷,成功打造集紀念瞻仰、愛國主義教育、革命精神傳承于一體的開放式紅色教育基地,實現歷史記憶保護與紅色基因傳承的有機統一。

    【基本案情】

    河北省深州市北杜莊村埋葬著1939年2月10日北杜莊阻擊戰中犧牲的85名八路軍120師715團的烈士。2015年,深州市人民政府在該村村西修建英雄烈士紀念亭,但因地籍原因未將烈士墓隨遷至紀念亭處,也未對烈士墓區進行立碑修繕。村委會班子多年來雖對烈士紀念亭進行日常管理,但對烈士墓區管護不及時,致使烈士墓區周邊雜草叢生、烈士墳塋低矮標識不清,人員進出困難,不具備瞻仰條件,不方便群眾悼念英烈,喪失緬懷先烈的紅色陣地作用。

    【檢察機關履職情況】

    2025年1月,深州市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深州市院)接“益心為公”志愿者反映,北杜莊村烈士埋葬墓區處于失管狀態。初步調查后,同年1月13日立案。經實地勘查、詢問相關人員、調取史料、召開圓桌會議等方式查明:北杜莊村烈士紀念設施存在維護管理不及時,烈士紀念亭底座瓷磚損毀、辦公用房外墻面墻皮脫落等問題,與莊嚴、肅穆、清凈的要求不符;烈士墓區保護范圍狹小、周邊環境較差,烈士墳塋低矮,無正式出入口,不具備瞻仰祭奠條件。同時,史料傳承存在斷層,戰斗細節依賴口述,面臨失傳風險,嚴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同年3月27日,深州市院、石家莊軍事檢察院(以下簡稱石家莊軍檢)聯合向深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以下簡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制發檢察建議,督促其整修烈士紀念設施,加強史料收集工作,強化日常管護,保持紀念設施莊嚴、肅穆、清凈的環境。

    收到檢察建議后,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積極履職。鑒于烈士遺骸早年混葬難以區分個體,且該村已延續80多年特殊傳統(每年臘月二十二禁宴停嫁止工以樸素方式紀念英烈),村民情感深厚。為切實維系群眾緬懷情感并實現最佳保護效果,深州市院聯合石家莊軍檢協助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開展論證工作。經科學論證,確認“就地保護”最能延續群眾深沉哀思與守護傳統,亦利于實現系統保護,據此形成“原址提質+紀念設施升級”方案。

    經多方協同,最終在原墓區投資20余萬元,修建烈士合葬墓、新立紀念碑、擴建紀念廣場,建成集瞻仰、教育、傳承于一體的規范化烈士紀念設施,并將其定為不可移動文物,劃定保護范圍。對原有的紀念亭進行專項修繕,全面修復外墻,清洗加固碑體,嚴格依照管護責任協議進一步壓實村委會日常管護責任,明確專人負責。在史料挖掘方面,精準確定85名烈士身份信息并備案,啟動“為烈士尋親”行動助力3名烈士遺屬尋親成功;整理英烈事跡印制成冊2000余份供群眾參閱。聯合鎮政府和宣傳部門打造開放式紅色教育基地,通過漫畫展陳、事跡講述等沉浸式項目,形成“史料研學+儀式教育+情感共鳴”的立體傳承體系,確保紀念環境莊嚴、肅穆、清凈。

    2025年6月11日,深州市院邀請全國人大代表(含軍隊代表)、省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益心為公”志愿者組成評估組,對北杜莊村烈士紀念設施保護成效進行評議評估,并獲一致肯定。

    【典型意義】

    檢察機關打造“法律監督+行政履職+群眾參與”協同保護模式,依托軍地檢察深度協作形成合力,傾力守護抗戰歷史記憶,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緬懷先烈的樸素情感,成功破解保護難題,實現法理情的有機統一。辦案中要注重引入第三方力量進行多維度評估監督,確保設施修繕、史料搶救、烈士尋親工作扎實有效;推動烈士紀念設施納入地方紅色教育矩陣,實現保護與利用并重。

    案例7:吉林省龍井市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東北抗聯烈士紀念設施行政公益訴訟案

    【關鍵詞】

    行政公益訴訟  檢察建議  抗戰紅色資源  烈士紀念設施  日常管護

    【要旨】

    針對抗聯烈士紀念設施管護不到位問題,檢察機關通過磋商、制發檢察建議等方式,督促行政機關加強保護管理,并及時跟進監督,注重系統治理,實現烈士紀念設施常態化保護。同時,以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為紐帶,強化民族團結教育。

    【基本案情】

    龍井市作為東北抗日聯軍、中國國民救國軍活動主要地區之一,涌現出英雄烈士4000余名,其中朝鮮族等少數民族烈士占比超過90%。他們在抗擊日寇、保衛家園的斗爭中作出了卓越貢獻,是延邊地區民族團結抗敵的歷史見證。龍井市現有抗聯烈士紀念碑67處,多處烈士紀念設施存在臺階磚石破碎殘缺、圍欄坍塌傾斜、碑體石材破損脫落,保護范圍內垃圾堆積如山等問題,嚴重破壞烈士紀念設施的莊嚴、肅穆氛圍,影響群眾對烈士的緬懷和敬意。

    【檢察機關履職情況】

    2024年初,吉林省龍井市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龍井市院)在開展英烈保護專項監督活動中發現本案線索,并于2024年4月18日立案。經調查查明,龍井市67處抗聯烈士碑中,有29處存在圍欄松動倒塌、碑體石材破損脫落、臺階地磚破碎等情況,30處存在描金描紅褪色、保護范圍內堆放大量農具和垃圾圍擋烈士紀念碑等問題,上述需要進行維修或清理的烈士紀念碑共有39處,涉及朝鮮族烈士2000余名。

    同年4月22日,龍井市院與龍井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以下簡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就如何有效保護案涉烈士紀念設施進行磋商,分析問題成因,研究保護方案。4月30日,龍井市院根據《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向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制發檢察建議,建議其依法對破損烈士紀念設施履行保護管理責任,并對保護范圍內堆放農具、垃圾等環境問題進行治理。

    收到檢察建議后,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對全市烈士紀念設施現狀進行全面調查,修復損壞碑體6處,重新安裝大理石護欄29處,鋪設大理石地面18處,描金描紅碑體文字25處,并對工程進行了竣工驗收。同時,組織300余人次對全市67處烈士紀念碑進行環境整治,清理雜草、建筑垃圾和農業垃圾,恢復烈士紀念設施周邊莊嚴環境。

    在整改過程中,龍井市政府進行機構改革,退役軍人事務局與民政局合并為龍井市民政和退役軍人事務局(以下簡稱市民政和退役軍人事務局)。因機構合并,導致監管責任銜接不暢,龍井市院決定中止審查,并與合并后的行政機關溝通,確定市民政和退役軍人事務局為被監督對象。2024年8月,龍井市院恢復案件審查,對烈士紀念設施整改情況繼續開展監督,發現烈士紀念設施雖在2024年6月已整修完畢,但因夏季雜草生長迅速,日常管護不到位,地面已雜草叢生,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工作出現重修復、輕管護問題。

    8月29日,在龍井市院推動下,市民政和退役軍人事務局、各街道及鄉鎮政府共同召開烈士紀念設施保護聯席會議,共同出臺《關于加強烈士紀念設施管護工作的意見》,明確由市民政和退役軍人事務局、街道、鄉鎮共同開展常態化保護工作,紀念碑所在鄉鎮和街道對村民開展英烈保護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加強村民保護意識,每個月對紀念碑進行巡查和清理,并將清理情況和紀念碑破損情況向民政部門報備。截至2024年9月10日,龍井市所有烈士紀念設施環境整治工作均已完成,烈士紀念設施周邊環境恢復肅穆整潔。同時,龍井市院積極推進民族團結教育工作,聯合龍井市第三中學共同開展“祭掃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祭英烈活動,厚植師生民族情感。

    【典型意義】

    東北抗聯烈士紀念設施凝聚著抗日聯軍在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艱苦斗爭中展現的崇高精神風貌,承載著各民族英烈為國家和人民英勇奮斗、犧牲奉獻的記憶。檢察機關履行公益訴訟職能保護抗聯烈士紀念設施,在行政機關合并后及時調整被監督對象,發現存在問題反彈時積極尋找有效解決途徑,通過建立長效機制,促進行政機關與基層組織凝聚共識、協同履職,落實抗聯烈士紀念設施日常管護主體責任,實現了抗聯烈士紀念設施保護與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機融合,推動中華民族紅色基因薪火相傳。

    案例8:湖南省衡陽市雁峰區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衡陽抗戰絕壁遺址五桂嶺行政公益訴訟案

    【關鍵詞】

    行政公益訴訟  檢察建議  抗戰遺址保護  代表建議銜接轉化

    【要旨】

    針對人大代表在代表建議中指出的抗戰遺址日常管理不足、周邊建設安全隱患等問題線索,檢察機關通過圓桌會議、檢察建議等方式,督促職能部門優化環境治理、消除安全隱患,并促進文物保護與旅游發展相結合。

    【基本案情】

    衡陽保衛戰史稱衡陽會戰,是中國抗戰史上以寡敵眾的典型戰例,也是抗戰史上敵我雙方傷亡最多、中國軍隊正面交戰時間最長的城市攻防戰,被譽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衡陽保衛戰期間,中國守軍創造出既有絕壁、外壕,又有雷區和障礙物的防御工事“方先覺壁”,憑借堅固的防御工事和頑強的戰斗意志,以17000人抵擋日軍5個師團11萬人47天,該戰最終以我軍傷亡1.6萬余人、日軍傷亡近8萬人的戰果告終。位于衡陽市雁峰區湘江南路46號的五桂嶺絕壁遺址即是當時衡陽南線核心陣地中唯一留存下來的具有完整外壕的“方先覺壁”,2015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升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因長期缺乏管理維護,五桂嶺絕壁遺址存在滅失風險。

    【檢察機關履職情況】

    2024年1月,衡陽市雁峰區人大代表在代表建議中指出,衡陽市圖書館內部車道東側沿線200米的衡陽抗戰絕壁遺址-五桂嶺絕壁遺址破敗不堪,未能得到妥善保護。衡陽市雁峰區人大常委會根據代表建議與檢察建議銜接轉化機制將代表建議移送檢察機關,衡陽市雁峰區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雁峰區院)收到線索后,經無人機航拍、現場踏勘發現,五桂嶺絕壁遺址上雜草樹枝縱橫交錯,完全掩蓋了遺址原貌,遂于2月29日立案。辦案人員通過調取文物檔案、詢問相關人員等方式進一步查明,五桂嶺絕壁遺址于2019年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升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現場文物保護單位標志碑至今未更新,文保名片二維碼無法識別,不利于社會公眾識別、獲取文物信息。遺址東面緊鄰湖南省第三屆旅發大會重點項目之一“大雁文化創意親子樂園項目”,項目初步設計方案顯示親子樂園游覽車軌道直接穿過遺址建控地帶范圍,遺址面臨嚴重的毀損滅失危險。

    2024年3月4日,雁峰區院組織衡陽市雁峰區文化旅游體育局(以下簡稱區文體局)、旅發大會籌建部門、親子樂園項目承建公司負責人及相關專家等召開圓桌會議,經過反復論證,決定調整原設計方案,項目施工避開五桂嶺絕壁遺址建控地帶范圍,同時確保項目景觀效果不受影響。同年4月26日,雁峰區院向區文體局制發檢察建議,建議其依法全面履行文物保護職責,及時更換文物保護單位標識,并做好五桂嶺絕壁遺址日常維護管理,排除周邊風險隱患。

    2024年6月18日,區文體局將整改情況向雁峰區院作出回復,“衡陽保衛戰-衡陽抗戰舊址群衡陽抗戰絕壁遺址·五桂嶺”省級文物標識設立及雜草雜物清理工作已全面完成,邀請了湖南省遙感地質調查監測所專業人員進行現場勘測,將五桂嶺抗戰絕壁遺址地形監測圖、影像圖提供給親子樂園項目建設公司,對項目建設方案調整及施工情況進行持續跟蹤,確保抗戰絕壁遺址不受侵害。雁峰區院邀請代表對遺址保護整改情況進行現場跟進調查發現,抗戰絕壁遺址外圍修整了全新的花壇、草坪,省級文物標識碑赫然醒目,親子樂園游覽車軌道已調整繞開至文物保護范圍外建設,維護了抗戰遺址保護范圍的完整性。

    【典型意義】

    五桂嶺抗戰絕壁遺址是中國抗戰精神的鮮活載體。檢察機關積極推進“人大代表建議與檢察建議銜接轉化”工作,將代表建議轉化為公益訴訟案件辦理,聚焦抗戰遺址文物保護、管理不到位等問題,運用技術協助、召開圓桌會議、制發檢察建議等方式,督促相關行政機關、建設企業形成文物保護共識,調整項目建設方案,及時消除抗戰遺址文物安全隱患,實現文化旅游與抗戰文物保護的有機統一。

    案例9:貴州省晴隆縣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國家級抗戰遺址“二十四道拐”公路行政公益訴訟案

    【關鍵詞】

    行政公益訴訟  抗戰紅色資源  國家級抗戰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  專家意見

    【要旨】

    針對國家級抗戰遺址、全國重點文物因自然災害面臨損毀的問題,檢察機關通過制發檢察建議、提起訴訟等方式,督促行政機關對遺址進行修復,及時有效保護抗戰遺址。

    【基本案情】

    “二十四道拐”公路國家級抗戰遺址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州晴隆縣,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1936年,是滇緬公路重要組成部分,國際援華物資經滇緬公路通過“二十四道拐”公路轉運至抗戰前線。“二十四道拐”公路也是中國遠征軍的必經路線,承擔著為在緬甸作戰的遠征軍運送物資的重要任務,保障了遠征軍的物資供應。2024年8月,“二十四道拐”公路兩旁山體崩塌,持續垮塌的泥土石塊滾落到“二十四道拐”公路,沖毀部分路面、擋土墻、排水溝,遺址面臨損毀風險。

    【檢察機關履職情況】

    2024年9月25日,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晴隆縣院)接到人大代表反映線索后依法立案辦理。通過實地勘查、無人機航拍、查閱相關資料、走訪知情人員等方式查明:2024年8月,“二十四道拐”公路山體崩塌,崩塌方量約280m3.持續滾落的泥土石塊導致部分路面及排水溝凹陷,古驛道被掩埋,部分墻體損毀。

    同年10月12日,晴隆縣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貴州省文物保護條例》相關規定,依法向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晴隆縣文體廣電旅游局(以下簡稱縣文旅局)制發檢察建議,建議依法履行抗戰遺址、文物保護監督管理職責,采取措施對“二十四道拐”公路進行修繕,及時消除安全隱患。12月5日,縣文旅局書面回復稱:已制定了《晴隆縣二十四道拐危巖排險治理方案》,正在委托第三方公司開展治理工作。晴隆縣院遂依法中止審查。

    晴隆縣院持續跟進監督發現,開展危巖排險的第三方公司無文物保護修繕資質,進場后采取爆破方式對崩塌山體進行治理,導致危巖體松動加劇,更多的碎石滾落至公路路面,造成二次損壞,經委托文物專家出具意見:“二十四道拐公路受損和安全隱患問題仍然存在,建議及時制定修復方案啟動修繕工作”。

    2025年4月7日,晴隆縣院恢復審查后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訴請判令縣文旅局依法履行本轄區文物保護監督管理職責,采取有效措施對“二十四道拐”公路進行修繕,消除安全隱患。同年7月15日,人民法院經開庭審理,認為縣文旅局雖然在訴訟期間與具有文物保護工程資質的第三方公司簽訂合同,委托開展修復工作,對“二十四道拐”公路采取了一定加固措施,但仍然沒有完成全部修復工作并完全消除遺址所面臨的損毀風險,遂依法判決縣文旅局繼續履行職責。

    判決生效后,縣文旅局委托第三方公司制定了修復方案,按程序推進“二十四道拐”公路修繕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公路搶修加固工作,清除危巖體總方量約224m3.對受損的擋墻進行了修復,新建了長25m、高2.5m擋土墻進行防護,沿山體危巖帶上方平臺掛主動防護網,目前道路已經能夠正常通行。

    【典型意義】

    晴隆“二十四道拐”公路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大后方唯一陸路運輸線及國際援華物資大動脈,見證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艱苦歷程和中美等國共同抗擊法西斯的歷史。針對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抗擊侵略的遺址面臨損毀問題,檢察機關及時發現修繕中出現的安全問題,借助專家意見認定受損事實后依法提起訴訟,推動行政機關依法修繕并保護好、管理好紅色資源,向世界傳遞了中國人民尊重歷史、崇尚正義、珍視和平的理念和追求。

    案例10: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檢察院、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軍事檢察院督促保護“一·二八”淞滬抗戰遺跡行政公益訴訟案

    【關鍵詞】

    行政公益訴訟  檢察建議  淞滬抗戰遺跡保護  軍地檢察協作

    【要旨】

    針對抗戰遺跡存在管理缺位、滅失風險等問題,軍地檢察機關通過開展專項監督,制發檢察建議,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全面履職,使受損抗戰遺跡得到及時搶救和保護,充分發掘和弘揚抗戰紅色文化,實現遺跡保護和愛國主義教育相互促進。

    【基本案情】

    上海市寶山區曾是淞滬抗戰的主戰場,留下許多英勇抗擊日寇侵略的英雄故事和歷史遺跡。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與發展,留存下來的抗戰遺跡越來越少,散落于寶山區相關街鎮的抗戰時期碉堡普遍存在年久失修、墻體開裂等缺乏保護的問題,作為“一·二八”淞滬抗戰遺址的馬橋紀念村牌坊存在建筑本體被壓占、柱體破損、油煙侵蝕等保護不善問題,不利于抗戰歷史的紀念和抗戰精神的弘揚。

    【檢察機關履職情況】

    2024年6月,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寶山區院)發現某自媒體網絡曝光寶山區多處碉堡遺跡保護不力的線索。經初步調查發現,寶山區存在碉堡遺跡結構破壞或受損、未核定保護級別的部分遺跡滅失等問題,遂于同年7月19日立案。

    為查明公益受損事實,寶山區院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軍事檢察院(以下簡稱上海軍事檢察院),邀請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益心為公”志愿者開展“淞滬抗戰遺跡保護專項監督”。通過無人機勘查、走訪村居委、查閱文獻資料和召開調研座談會等方式,對區內32個碉堡遺跡、3處紀念牌坊遺跡和5處抗戰遺址開展全面排查。經調查發現,長6.45米、高4.48米的馬橋紀念村牌坊位于村民自建房院落內,牌坊水泥橫梁被空調外機壓占,晾曬衣物的鐵絲纏繞柱體,造成柱體流云雕刻破損,廚房排煙口直對牌坊致使其三分之二部分被侵蝕。部分埋于地下的聚源橋村碉堡原有結構被破壞,墻體開裂;其他5處碉堡遺跡不同程度存在雨水浸泡、固體廢物侵占、堡體周邊無警示標識牌及防護圍欄,難以區分保護范圍等問題,還有4處已確定為文物普查登錄點的碉堡遺跡已滅失,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

    2024年8月5日,寶山區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上海市文物保護條例》等相關規定,依法向寶山區文化和旅游局(以下簡稱區文旅局)和相關街鎮公開送達檢察建議,建議依法履行涉案文物、遺跡保護監管職責,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未核定保護級別遺跡的保護,對符合條件的文物普查登錄點及時申請為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點。

    區文旅局和屬地街鎮收到檢察建議后,在全區范圍內開展淞滬抗戰文物保護專項整治行動,聯合巡查現場,清除馬橋紀念村牌坊壓占物,實施重建工程維修損壞及侵蝕部分,對聚源村碉堡進行整體修復,通過環境整治改善9處遺跡周邊面貌,清除侵占物5處,設置防護圍欄和警示標志2處,對存在問題的碉堡和牌坊遺跡進行了全面整改。同時,結合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對寶山區各類抗戰遺址遺跡開展了起底式調查、認定和登記。2024年10月18日,經邀請“益心為公”志愿者對整改效果進行評估,確認已全部整改到位。

    針對部分碉堡遺跡屬于軍事設施情況,寶山區院與上海軍事檢察院在原協作機制基礎上,聯合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武裝部會簽《關于加強維護國防和軍事利益、軍人軍屬合法權益和英烈保護協作工作的實施意見》,深化軍事遺跡或設施聯合巡查和線索移送,凝聚軍地檢察機關公益保護合力。同時,為延伸治理效果,軍地檢察機關以淞滬抗戰遺址遺跡為主題,與屬地政府等多方主體舉辦專項調研座談會;與區文旅局聯合推出“四史”學習教育寶山紅色研學游線路,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益心為公”志愿者尋訪淞滬抗戰的歷史遺跡,共同感受蘊藏在寶山土地中的紅色文化。

    【典型意義】

    淞滬抗戰遺跡真實反映了中國人民和軍隊團結一致,英勇抗擊侵略的壯舉,是中華民族無法忘卻的記憶。檢察機關持續深化軍地協作機制,以高質效辦案推動受損淞滬抗戰遺跡得到搶救性保護,督促行政機關結合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對各類抗戰遺址遺跡開展起底式調查、認定和登記。同時,深入挖掘抗戰遺跡的歷史價值與教育功能,實現抗戰遺跡保護與愛國主義教育的良性互動,以法治力量讓革命精神得以弘揚。

    案例11: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東極島營救抗戰文化資源行政公益訴訟案

    【關鍵詞】

    行政公益訴訟  檢察建議  民間抗戰  未定級文物認定  預防性保護

    【要旨】

    針對民間抗戰救護相關史跡未被納入文物名錄、缺乏保護利用等公益損害問題,檢察機關可以凝聚多方力量,推動行政職能部門及時啟動文物調查、認定程序,采取預防性保護措施。

    【基本案情】

    “小孩洞”位于舟山市普陀區東極鎮青浜島,日軍“里斯本丸”號1942年10月2日運送英軍戰俘途經附近海域時被魚雷炸沉。期間,日軍對英軍戰俘實施海上屠殺。東極漁民見狀自發營救384名英軍戰俘上島,并將其中3名藏匿于“小孩洞”使其最終獲救。“小孩洞”作為中英盟友并肩作戰、共同抗擊法西斯侵略的重要史跡,尚未被列入文物名錄,未采取保護措施,伴隨著游客到訪等因素,有毀損、滅失風險。

    【檢察機關履職情況】

    2025年4月,浙江省人民檢察院將該線索逐級交舟山市普陀區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普陀區院)辦理。在省、市檢察院指導下,普陀區院通過實地勘查、調閱史籍、咨詢專家等方式開展調查。經查,轄區東極鎮青浜島“小孩洞”是距離“里斯本丸”號沉沒地最近的陸地,384名英軍戰俘被營救上島后遭日軍地毯式搜索,僅3名英軍戰俘依靠藏匿于“小孩洞”躲過搜索,得以向世界公開日軍虐待、殺害英軍戰俘的暴行。“小孩洞”作為可靠隱藏地,是中英共同抗擊法西斯侵略的見證。但截至調查時,“小孩洞”尚未納入文物名錄,無準確原址的官方文字、圖片記錄,無現場警示、防護圍欄,伴隨一系列自然、人為因素影響,其準確原址及其原貌存在毀損、滅失風險。

    因“小孩洞”所涉事件有涉外因素,普陀區院向省、市檢察院請示匯報,并積極對接區委宣傳部、區政府外事辦,均得到高度重視和充分支持。

    2025年7月1日,普陀區院立案辦理。為查明公益受損事實,普陀區院召開專家論證會,解決“小孩洞”準確原址存疑、史跡定性待證、屬地監管難等問題。經論證,“小孩洞”是“里斯本丸”號沉沒、東極漁民營救英軍戰俘重大歷史事件的史跡和紀念地,且位置明確、本體尚存,依據《不可移動文物認定導則(試行)》《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標準、登記和著錄說明》等規定,符合提請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或登記公布為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的標準。

    2025年7月8日,普陀區院召開公開聽證會,邀請該歷史事件研究專家、文物專家及全國人大代表、區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等參加聽證,與普陀區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以下簡稱區文旅局)達成保護首要、傳承優先的共識。2025年7月10日,普陀區院向區文旅局制發檢察建議,建議及時啟動調查、認定程序,建立預先保護機制。2025年7月14日,普陀區院黨組就該案向區委專題匯報,得到區委重視和支持。

    2025年8月20日,區文旅局回函,已第一時間成立工作專班,將“小孩洞”列入新發現文物調查線索,經現場調查、數據采集、定位測量等工作,已啟動作為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文物登記程序。同時,區文旅局聯合屬地政府,凝聚多方力量,以“小孩洞”活化利用為契機,與“里斯本丸”營救事件紀念館、東極漁民營救英俘紀念碑等形成愛國主義教育路線,促進保護、發展和傳承。

    【典型意義】

    民間救護是戰爭史上閃耀著人性光輝的重要篇章。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東極漁民英勇營救英軍戰俘的佳話廣為流傳。“小孩洞”作為東極漁民營救英軍戰俘事件的重要史跡,是“全民抗戰”愛國情懷、“互救互助”國際同盟和“人道無國界”普世價值的歷史實物見證。檢察機關貫徹預防性保護理念,針對此類具有重大歷史意義但未被認定為抗戰文物的問題,聯合行政職能部門通過專家論證、公開聽證等方式方法凝聚傳承保護共識,建立預先保護機制,啟動新發現文物登記程序,落實保護效果,展現了中國人民淳樸善良的優秀品質和超越民族與國家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
    ====================================
    免責聲明:
    本站(law-lib.com)法規文件均轉載自:
    政府網、政報、媒體等公開出版物
    對本文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
    請核對正式出版物、原件和來源
    客服:0571-88312697更多聯系
    ====================================

    中央頒布單位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圖書館

    .

    .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利亚洲| 国产精品秋霞午夜| 久久午夜羞羞影院免费观看| 一区精品麻豆入口|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亚洲春色在线视频| 欧美一级特黄做| 国产高清网站| 黄片一级毛片| 激情爱爱的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精品一区二区| 青青青草网站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网| 一级人做人a爰免费视频| 日韩1024| 永久免费看黄| 成人久久网站| 你懂的www| 欧美一级片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香蕉 在线播放| 黄色丝袜网站| 精品国产女同疯狂摩擦2| 国产99在线 | 亚洲|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福利| 青草视频网|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三级| 亚洲日本高清成人aⅴ片| 中日韩欧美一级毛片| 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久精品一区| 无遮挡一级毛片私人影院| 日本黄色一级网站| 日韩美aaa特级毛片| 中文在线观看视频| 中国xxxx视频播放免费| 毛片软件| 黄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