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生貴 ]——(2011-1-3) / 已閱38909次
《軍人撫恤優待條例》第四十七條僅僅規定了撫恤優待對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給予警告,限期退回非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停止其享受的撫恤、優待;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冒領撫恤金、優待金、補助金的;(二)虛報病情騙取醫藥費的;(三)出具假證明,偽造證件、印章騙取撫恤金、優待金、補助金的。本案被告取消原告的優撫待遇,顯然不符合本條規定的情形。因此,被告取消(實際是停止)原告的優撫待遇的具體行政行為明顯缺乏法律依據。
有關對象及范圍的界定:“對在農村的和城鎮無工作單位且家庭生活困難的參戰退役人員”;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勢,與城鄉醫療保險、醫療救助制度改革和發展相銜接的新型優撫對象醫療保障制度,在補助繳費參保和體系外補助等方面作出了具體規定。
有關待遇范圍的界定:“完善優撫對象的醫療保障”、“落實部分復員干部的住房和生活救助措施”、“落實有勞動能力和條件的人員的勞動保障措施”。
3、優撫工作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基本原則是“多措并舉,著力解困”、“加強宣傳,確保穩定”、“不漏人、不漏項、不出錯、不留死角”、“就高不就低”:
依據全國職工平均工資和城鄉居民人均生活水平,制定統一的基本標準并隨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進行調整。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對按中央統一標準仍達不到當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地區,由當地人民政府負責補足。
對執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政策落實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通過及時向政府和民政部門報告的方式妥善解決,通過各種形式認真做好政策宣傳解釋工作,把黨和政府對廣大優撫對象和軍隊退役人員的關心愛護傳達到每一個人,使各項政策順利實施,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妥善處理好在政策落實過程中可能引發的其他矛盾和問題,積極穩妥地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堅持解決實際問題與做好思想工作相結合的原則,防止一停了之,引發不穩定因素。
原告等人如果是退休(或病休)人員,其原有工作單位難以保障所獲工資或生活費標準與當地平均生活水平持平的,或原告有患病造成生活困難的,或原告系農村和城鎮無工作單位的人員,原告享有的生活補助就不得以任何理由停止。
本案涉及到新類型法律前沿問題,法庭如何詮釋《軍人撫恤優待條例》的立法宗旨,如何正確認定國防建設事業的保障措施,如何維護退役參戰人員基本生活穩定方面將給出樣板答案,同時從宏觀上考驗審判人員能否正確駕馭法律和微觀上充分展示當審者對案件高超的審判技能。
本律師系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憲法與人權委員會委員,實踐中特別注重司法前沿疑難復雜案件的研究,為解決此類案件,從不同的角度深入細致剖析核心法律問題,為當事者提供正確的分析意見。
※本文僅屬法理研討,未經律師本人允許,請勿轉作他用。
總共2頁 [1] 2
上一頁